清单1:参展前--国内 --联络外经贸机构 1、咨询并了解当地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关于展会的详细背景 2、这次展会是否有官方组织的展团参展? 3、机构能为这次参展提供哪些服务,官方机构在参展国的联络人是谁? --联络展会的组织者 4、在展会前12-18个月开始了解展会信息并和组织者取得联络 5、尽量获得好的展位 6、如果必要可以提前预定翻译人员 7、预定住宿 8、是否需要安排广告? --为展会制定计划 9、确认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 a、是否进行现场销售?规模多大?预估在展会后的一年中销售额可提高多少? b、代理/分销的选择 c、其他 10、编制预算 --察看标准 11、确认你的产品符合参展国的安全和质量标准。 12、最好通过一些着名注册认证机构的测试认证。 --其他 13、联系一家可以双边结算的国内或参展国银行,准备资金转帐,l/c等。 14、依据展会情况或你的目标客户群准备英文,阿拉伯文或法文产品手册,联系货运代理。 --清单2:参展前--参展国 1、兑换一些参展国货币以备几天的花销--虽然信用卡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但很多场合仍需现金支付。 2、打电话给你的展台助理(指雇佣的当地的工作人员)约定展会前一天在展位会面做简要指示。 3、熟悉展会场所地形并确认你的展台位置,熟悉货运代理办公室,
海关办公室,重要的展会办公室(如新闻办公室,咨询处)的位置;了解一下当地工匠的情况(电工,木工等);了解邮局,银行,餐馆,停车场,洗手间的位置。 4、代运物品交货时一定要在展位现场,打开包装确认产品有无遗失和损坏,必要的话你也可以和货运代理确定展会结束后的返运事宜。检查展位的水,电,通讯,通风状况;布置展品并确认所有展品正常运作。如果需要,可以在展台布置一些装饰,如花,海报,图片,灯光,音像等等。 5、检查展会上所要用到的一切物品:如笔,
记事本
,合同表单以及其他办公用具,宣传册,名片,椅子,桌子等等。 6、和展位助理会面,简要的介绍所有展品的情况,布置会展期间的工作。 7、会展期间工作安排与分工: 信息收集,展台服务,后勤及联络,宣传推广等等。 --展会期间 1、在开展前1个小时到达展位(一般展会9:00开始,那么你最好8:00到达)。 2、检查展位的所有物品。 3、向展位助理再次强调展品和展会的一些重点注意事项,安排他们离开展台的时间。听听助手对中东市场机会的看法。和潜在买家,代理/分销商,老的客户共进午餐(或和他们约好共进午餐的时间),同他们交流一下关于产品,市场的信息。一天展会结束后,和展位助理做个当天工作总结并在晚上离开时收好所有的物品。注意不要在展会正式结束前离开展位(一般为6:00pm)。 一般一天中最忙的时间是100:00am --中午和1:00pm--5:00pm。你可以在展会上四处走走,了解一下竞争对手的情况。在新闻中心放置产品宣传手册并询问独特的产品是否可以在每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 --清单4:文化差异 在和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交流时避免使用俚语,语速要慢,声音不要太高,不要直呼他们的姓名,别在展台吃午餐,随时保持展台的干净和整洁。注意买家查询表的整理和保存,并将它们放在安全的地方。 衣着适当,记得穿一双舒适的鞋子否则你的脚可能会受不了。 在展位上要始终有工作人员,千万别在展会结束前就离开。 4、报价,交期的谈判 --清单5:会展的最后一天 安排一个空闲时间,在展会大厅四处逛逛,散发剩下的样品和宣传资料。 支付所有的帐单,如:展台承包商,翻译,海关,货运代理,水电通讯,办公家具租金,清洁,
保险等等。 3、未售出展品的处理--通常运回国内;不要将无用物品胡乱的丢弃在展台上;将客户的卡片和相关资料妥善整理保存;安排返回行程。 --清单6:展会后的工作 1、将这次会展的结果,销售额,经验教训,客户接触情况等向公司做个完整的报告, 2、依据这次会展的效果决定下次是否需要继续参加? 3、如果这次参展很成功并决定继续参加下次的展会的话,立即预定下次展会的展位并尽量获得一个更好的位置,如果这次会展的当地雇员的工作令你满意,那么你可以安排下次继续雇佣他们。
会前准备:接待人员应准确了解和熟悉所接待会议的目的、内容、会期、与会人员的构成情况(如层次、数量、性别、年龄、民族、来源等);涉外会议还包括宗教信仰、风俗、xi惯、忌讳、饮食起居等方面的情况。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接待机构,确定接待规格,拟订接待计划(如吃、住、行、娱乐、安全方面的安排)。会场布置应突出主题,简洁、典雅。三、会场工作大型会议,在通往会场的路上应有路标或派专人指示方向,入场应有专人导座,或在每位与会者的座位上有明显标志。如需统计正式出xi会议的人数,入场时还应组织再次签到,签到地点应明显、突出。
頭條萊垍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全区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针对我区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特点,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划分。 1.3 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4 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我区处于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森林草原火灾、农牧业旱灾、雪灾、沙尘暴及矿山和安全事故隐患多,预测、预防和救援难度极大。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而长期的任务。 1.5 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作用 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自治区总体预案)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总体计划和程序规范。同时也是指导各盟市、旗县和各部门、单位编制应急预案的依据。 1.6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盟市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或者需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处置的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全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7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苏木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1.8 应急预案体系 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3)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4)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5)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 (6)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 各类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和补充、完善。 2 应急机构及其职责 2.1 领导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种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在自治区主席的领导下,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部署重大和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自治区副主席按照业务分工和在自治区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以下简称相关应急指挥机构)中兼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自治区人民政府秘书长协助自治区主席负责整体协调工作。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协助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处理有关工作。 2.2 工作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牵头,自治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参加,组成自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自治区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决定事项;承担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工作;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重要情况和建议,指导和协助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各应急办主任由所在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兼任。 (1)在自治区农牧业厅设立草原火灾、农牧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办。 (2)在自治区林业厅设立森林草原火灾和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办。 (3)在自治区水利厅设立城乡旱涝灾害应急办。 (4)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设立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应急办。 (5)在自治区环境保护局设立环境和生态安全应急办。 (6)在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设立工矿企业、公共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办。 (7)在自治区建设厅设立建设工程、供水、供热、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应急办。 (8)在内蒙古通信管理局设立通信安全应急办。 (9)在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设立广播电视安全应急办。 (10)在自治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信息网络安全应急办。 (11)在自治区交通厅设立公路和水路运输安全应急办。 (12)在呼和浩特铁路局设立铁路运输安全应急办。 (13)在内蒙古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设立航空运输安全应急办。 (14)在自治区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设立金融安全应急办。 (15)在自治区粮食局设立粮食供应安全应急办。 (16)在自治区卫生厅设立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 (17)在自治区公安厅设立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和城市火灾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办。 (18)在内蒙古地震局设立地震灾害应急办。 2.3 盟市、旗县(市、区)工作机构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其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可参照本预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2.4 安全信息监测和专家咨询体系及职责 各应急办内设安全信息监测中心和专家咨询组,平时作为应急办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本行业各种安全信息的搜集、汇总、分析、预测、预警、接警等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拟定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并接受技术咨询。 在内蒙古气象局设立自治区气象灾害信息监测中心和专家咨询组。负责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咨询。 2.5 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及职责 军民结合,自救和互救结合,是组建自治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的基本原则。 驻区部队和各种警察部队是应急救援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事发单位和地区的民众自救、互救组织是开展各种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的基础力量。 针对各种紧急事件的性质特点,为便于紧急事件发生后迅速而有组织地开展自救和互救,以各行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和青壮年职工、青壮年农牧民为主,组建多种行业急救队,力求一专多能,承担本地区、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的自救和毗邻地区、单位的援救任务。 危险化学品、爆炸品、核与辐射事故等特殊领域的应急救援任务,按照国家规定,由消防警察等拥有特殊防护设备的人员承担。 2.6 应急保障体系及职责 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单位设立6个保障组,分别负责各种应急救援的通信、医疗、治安、资金、物资等后勤保障事务。组长由牵头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各种保障方案由牵头单位主持制定。 (1)通信保障组。由内蒙古通信管理局牵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自治区公安厅、广播电影电视局、人民防空办公室、信息办参加,负责应急救援的通信联络保障和服务。 (2)医疗保障组。由自治区卫生厅牵头,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参加,负责应急救援的伤病员抢救、公共场所消毒、隔离及有关医疗卫生知识宣传。 (3)资金物资保障组。由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自治区财政厅、商务厅、交通厅、粮食局、民政厅、工业办、政府采购中心、呼和浩特铁路局、内蒙古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和单位参加,负责应急救援所需资金、物资保障。 (4)治安保障组。由自治区公安厅牵头,武警内蒙古总队参加,负责应急救援现场和事发地区的社会治安保障。 (5)市场秩序保障组。由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牵头,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参加,负责维持工商企业和市场正常运营,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紧缺商品、欺行霸市等非法行为。 (6)法纪保障组。由自治区监察厅牵头,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委组织部、审计厅等部门和单位参加,负责对突发事件有关责任人及应急救援过程中的违法违纪人员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 3 工作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指挥水平。会同有关部门,整合各有关方面资源,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加强城市应急中心建设,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加强农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大中城市要充分发挥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协助周边地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1 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统一指挥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一律由所在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统一指挥。 3.2 责任到人,奖惩分明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应急救援各个环节和岗位都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3 信息监测 各安全信息监测中心要及时搜集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外和境外对本行政区域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对搜集到的安全信息要及时汇总、分析、上报、通报,并建立动态资料档案库。 3.4 专家指导 各应急办要选聘本行业若干优秀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有条件的可以实行首席专家制。 3.5 预防 各应急办对本行业的重大基础设施在设计和工程施工阶段就要确保安全性能,必要时可以适当提高现行安全标准。在制定工作制度和日常工作运转过程中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3.6 预测与预警 各有关部门和安全信息监测人员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预警报告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应及时向社会通报,预警内容应尽可能具体,包括风险发生时间、地点、原因、性质、严重程度、可能波及的范围、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等。 依据风险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3.7 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3.8 报警 以110电话报警系统为基础,整合119、120等行业报警体系的各种资源,形成全区统一的综合电话报警平台。不论发生什么突发公共事件,都可以向110报警。110接到报警后,要根据事件性质立即转告有关责任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 任何公民发现突发公共事件即将发生和正在发生时,都有立刻报警的义务。报警内容应尽可能具体全面,包括事发地点、时间、原因、性质、状态、发展趋势、可能波及的范围、继续保持联系的方式等,以便有关部门提高应急处置的针对性。 3.9 报告、通报和新闻报导 事发单位和所在地人民政府获得重大和特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后,应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并在1小时内向上级人民政府如实报告,并不断续报事件的后续情况。严禁缓报、瞒报、隐匿不报及阻止他人报告。 当突发公共事件有可能使其他地区和单位受害时,事发单位和地区有义务及时向其发出通报。 新闻媒体对各种突发事件应及时准确报导,各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配合并提供便利条件。 3.10 预案启动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事发旗县(市、区)应急预案率先启动,盟市和自治区级应急预案是否启动视事发当地政府应急救援能力而定。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事发旗县(市、区)和所属盟市应急预案同时启动,自治区级应急预案是否启动视事发旗县(市、区)和盟市应急救援能力而定。 3.11 现场指挥 应急救援现场应由事发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组成现场指挥部负责具体指挥。 一切应急救援行动都应服从“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第一原则。 3.12 应急救援队伍 各种急救队由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建并直接指挥,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直接组建急救队伍。紧急状态下,自治区人民政府有权调动各盟市、旗县(市、区)急救队执行跨地区救援任务。 各种急救队应预先编成行动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都要有候补人选。平时应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习,以便熟悉应急救援方案及技术。 各种警察部队和人民解放军平时要预先与地方政府建立起应急救援快速反应机制,以便紧急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赶赴现场展开应急救援行动。 3.13 应急资金物资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应急救援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专项基金,并预先明确其使用范围和监管办法。 各行业应急办应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及其动态数据库,明确其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等,并建立相应的维护、保养、调用、补充等制度。 应急救援紧急关头,当地人民政府有权紧急征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拥有的应急救援必需的物资和设施,被征用方不得拒绝。 应急救援期间,政府有关部门有权向有关生产单位紧急订购应急救援必需的物资。有关生产单位应当积极完成紧急订购任务。 3.14 交通运输 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交通运输资源动态数据库,明确应急救援所需交通工具的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建立健全相关的保障措施,保证道路运输安全畅通,确保应急救援人员和物资及时运输到位。 3.15 通信与信息 各种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要明确应急期间党政军领导机关、参加应急救援的所有单位和人员、现场指挥部及其他重要场所间的多种通信凯发k8官方旗舰厅的联系方式。通信保障部门要采用多种方式确保应急救援通信联络系统正常运转。 3.16 医疗卫生 各级卫生部门要建立动态数据库,明确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资源的地理分布、救治能力、专业特长等。制定具体的医疗卫生队伍值班制度、紧急出诊制度、医疗卫生设备物资调度方案等。 3.17 治安 要明确应急状态下维持治安秩序的具体行动方案,包括警力集结、布控方案、执勤方式和行动措施等。 3.18 社会动员 各种社会力量的动员由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 要明确实施社会动员的具体条件、范围、程序和相关的保障制度。 3.19 紧急避难场所 要预先明确实施紧急避难的必要条件及范围、地点、路线、生活必需品供应措施等。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与公园、广场等空旷场所的建设或改造相结合。 3.20 预案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解除后,由事发当地人民政府宣布应急预案终止。 3.21 善后事宜 对受灾人员的救助要在应急救援行动开展的同时着手进行。物资与劳务被征用单位和人员的损失补偿应尽早足额兑现,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等工作要及时进行。 3.22 公众宣传教育 各应急办应配合宣传和教育部门广泛宣传有关应急救援工作的法律法规及灾难事故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在大中小学普遍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3.23 培训 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参与应急救援行动的各类人员上岗前要接受应急救援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3.24 预案演练 各应急办应定期组织应急救援行动演习,以便熟悉技术,发现问题,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 附则 4.1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 本预案自二○○五年七月十二日起实施。
展览会的组织工作:
1。
明确主题。任何一个展览会都应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才能明确展览会的对象、展览会的规模、展览会的形式等问题,并以此来进行展览会的策划、准备和实施,使展览会的宗旨和意图更加突出。2。确定时间、地点。在选择展览会举办的时间、地点时,要针对展览会的目的、对象、形式以及效果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地点的选择可根据参展单位的地理区域不同,确定在本埠、外埠或国外。另外,还应注意交通、住宿是否方便,辅助设施是否齐全等问题。时间的选择要于己有利、于参展者有利,并与商品的淡、旺季相匹配。
3。确定参展单位。当展览会的主题、时间、地点确定后。就要对拟参展的单位发出正式邀请或向社会发布招商广告。邀请函或广告中应明确展览会的宗旨、举办展览会的时间和地点、报名参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咨询有关问题的联络方法、参展单位要负担的基本费用等等,以便对方决定参展与否。在确定参展单位时,要注意不能以任何方式强加于对方,要做到两厢情愿。
4。展览内容的宣传。展览会前,主办单位应设计好展览会的会徽、会标及相关的宣传标语,结合展览会的主题、内容、时间、地点做广泛的宣传,吸引各界人士的注意和兴趣。除此之外,主办单位还应成立一个专门的新闻发布组织,负责与新闻界的联系、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资料,以扩大影响范围,增强展览会的效果。
5。展览会的布展制作。对展览会的组织者来讲,展览现场的规划与布置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具体包括展位的合理分配,文字、图表、模型与实物的拼接组装,灯光、音响、饰件的安装,展版、展台、展厅的设计与装潢等。布展的效果应达到展出的物品合理搭配、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以烘托展览会的主题,给人一种浑然一体、井然有序的感觉。
6。其他组织工作。展览会的组织者除做好以上的具体工作外,还应为大会提供其他的相关服务,如,展品的运输、安装与保险,车、船、机票的订购,通讯联络设备的准备,展览会的安全保卫以及公关、服务人员的选拔与培训等等。
1、提前预约
在策划会展展览类活动之前,一定要对所有参展企业提前进行电话沟通,并在活动前一天下午进行及时提醒。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参展企业的到场率率,为参与者星现一次完美的活动。
2、会场保持清洁
在会展展览类活动中,由于人流量大,因此难免会出现些垃圾随手丢弃的问题。作为活动的主办方,一定要想办法保持整个会场的清洁,从而给参与者带来良好的参与体验。
3、亮点突出
作为活动的参展企业,还要确保自己展台上的亮点突出。这样,才能够起到吸引参与者来关注的目的,让参与者感受到展会的魅力。
项目
1、项目是要在一定时间、在预算规定范围内,l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
2、项目是指在总体上符合如下条件的唯一性任务:具有一定的目标;具有时间、财务、人力和其他限制条件;具有专门的组织。(德国国家标准dln69901)
(一)展前管理
1、项目策划
(1)市场调研产业环境、市场需求、同类展会、相关法律法规
(2)题材选择(提出展会的基本框架)
确定展览行业:选择展览题材:新立、分列、拓展、合并
(3)展会立项
名称:基本(性质)、限定(时间、地点、范围)、核心(行业)
标识:标准字和logo
举办地点:城市和场馆
举办时间和频率
展会规模和定位:
办展机构:主办、承办、协办、支持、合作单位等
选择展馆的因素:
1.保证大规模人流的畅通、方便和安全
2.展馆形象
3.展馆性质
4.配套设施
5.展馆的规定
6.举办时间和频率
7.举办时间包括开展、筹展和撤展及公众开放日期行业产品生命周期决定办展频率 展览时间的长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视不同的展会具体而定有些展会的展览时间可以很长,如世博会的展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但对于占展会绝大多数的专业贸易展来说,展期一般是3-5天为宜.
展会规模
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展会的展览面积是多少,二是参展单位的数量是多少,三是参观展会的观众有多少在策划举办一个展会时,对这三个方面都要作出预测和规划
展会定位:
通俗地讲,展会定位就是要清晰地告诉参展企业和观众本展会是什么和有什么,具体地说,展会定位就是办展机构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竞争状况,通过建立和发展展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使自己举办的展会在参展企业和观众的心目中形成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印象的过程
答:大型展会安保岗位必须设置
● 重点检查消防报警系统,消防广播、防火栓、灭火器、安全出口、消防通道、消防卷帘门、烟感系统、喷淋系统、应急照明系统,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所有功能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消防通道畅通无阻,防止发生火灾。如遇突发事件及时做出调整,确保宾客人身、财产安全。
● 展会所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在场内吸烟、动用明火,如必须动用明火须严格把控使用时可发生的意外事件。
● 展会期间各岗位密切注意可疑人员混入酒店进行不法活动、宣传。如有发现张贴、散发非法宣传品及对国家安全有危害言论的人员,及时制止并通知公安部。
● 严格控制非法营运车辆进入展会区域,管理好正式出租车的运营秩序。由专人负责指挥参会车辆,按指定路线行驶,指挥车辆停放整齐,确保车辆安全。
● 监控中心认真做好安全监控工作,随时观察各监控点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 ,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准确发出警报 ,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展会期间重点加强展会所在区周边的交通、治安工作,加强巡逻防止发生交通、治安事件。
● 提高警惕、做好防突发情况的应急准备
●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 遇事沉着冷静处理,及时汇报领导
● 严格管理、安全用电,防止以外事故
● 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处理展会期间发生的相关案件
经营是企业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开展销售与技术服务,以实现企业预定目标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经济活动。会展场馆通常是从事会展经营的服务性企业,同样要以市场的需求为依据,以场馆建筑、设备和会展专业技术力量为基本手段,开展多功能服务的会展经营活动,提高会议展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向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本章着重介绍会展场馆的经营目标与市场定位、计划管理、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评估、主要经营项目的运作流程。
【关键词汇】
经营目标 计划 指标 流程
3.1 会展场馆的经营目标与市场定位
3.1.1 会展场馆经营观念与目标
会展场馆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观念,是以最佳的多功能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求,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以搞好展览服务为目标,以提高服务质量求生存,以完善服务设施、开拓服务领域求发展,以合理的成本求效益。需要强调的有以下四点:
①市场观念:场馆要在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和观众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提供会展服务。这就要加强对市场、对参展参会者和广大观众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市场动态,使会展服务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②竞争意识:经营就是市场竞争。开展会展经营活动,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改革创新,使会展场馆对参展参会者和观众更具有吸引力。
③开发观念:为了有效地开展竞争,就要不断地开发会议展览业务,开拓市场,扩大服务领域。要开展关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开发性研究,努力实现会展业的现代化。充分开发利用好会展场馆现有的各种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挖掘和发挥场馆的潜力。
④效益观念:会展经营和其他经营一样,直接目的就是获得效益。其不同点在于会展经营更强调在社会效益基础上的经济效益,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想方设法,以合理的成本和较少的投入,提供最佳的服务,来获取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会展场馆经营的目标是其经营观念的具体体现。其总目标是为促进与发展市场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服务。在这个总的目标下,会展场馆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确定本馆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经营目标包括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目标、展览市场占有目标、场馆发展目标和效益目标四个方面。
3.1.2 会展场馆的市场定位
会展场馆要实现相对的分工,特别是在国内的大城市中,会展场馆的数量正与日俱增,会展场馆在发展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1)按照规模予以市场分类
按照会展的规模来进行经营定位分工是较为可行的方式,因为会展场馆的规模就决定了举办会展活动的规模大小。会展场馆在经营时按照自身的规模确定发展战略,这与会展场馆硬件本身有直接联系,因此操作起来同样有效。
2)按照行业予以市场分类
按照行业领域来划分会展场馆的目标市场也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但是由于会展场馆在大体功能上较为相似,因此,一般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会展场馆对不同行业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按照行业予以市场分类,不能实现理想的市场划分,有时还会引起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3)按照办展形式予以分类
办展的形式是参展商和观展者较为注重的方面。办展形式对于会展场馆来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进展;一种是自办展。目前大多数展览场馆都在先经营引进展览项目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再开拓自办展业务,以提高展馆经营利润率。
对于会展场馆,尤其是中小型会展场馆在建设时可以预先实行特色化设计,通过与众不同的场馆设计,实现某种特殊的办展形式,从而获得特定的市场群体的关注。
4)按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基础定位
会展场馆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场馆的市场定位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以下以长春市的会展业和厦门市的“石材展”为例。
长春国际展览中心和长春国际会展中心是长春市的主要会展场馆,其市场定位紧扣该市的产业基础,全市先后成功举办了“汽博会”“农博会”“教育展”“雕塑展”“民博会”等大型品牌展会以及“电影节”“冰雪旅游节”等著名节庆活动。综合起来看,近年来长春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品牌展会初见端倪,展会特色更加突出,国际化份额明显增加,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等特点。不断自我提升,并为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厦门与国内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接壤,拥有超过1 200家石材进出口企业,掌控着该市以及周边10 000多家石材加工厂资源,有4个大型荒料集散地和销售市场,集中了世界各地的各类优质石材。石材贸易量占全国60%以上,占全球比重约达15%,石材产业和港口优势,促使厦门日益成为国际石材产业贸易中心。凭借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自2001年创办以来,秉持以“出口为导向,进出口贸易与国内订货相结合”的办展方针,突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特点,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与培植,已成为石材业界家喻户晓的品牌。
2013年3月6—9日,“第十三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展览面积已达160 000 m2,设置国际标准展位8 250个,有来自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 000家企业,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石材行业专业展览会。
总之,会展场馆无论采取何种经营定位的方法,都应作为会展场馆建设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市场经营定位作为其发展的战略核心,并从场馆设计、建造、管理等方面紧紧围绕该经营方向,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
3.1.3 会展场馆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激励手段进行民主管理的一种形式,属于向导型的激励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确立会展场馆办会、办展工作和会议展览经营的总目标;然后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根据总目标的要求,设定自己的分目标,并呈报上级认可,形成一个“目标链”,进而依据各自的目标制定工作方针和工作进度;最后,以目标达成度作为考核每一个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
目标管理的特征是:
①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全馆总目标的制订。
②强调总目标与部门目标及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使职工对目标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以及实现目标的责任感。
③提倡以目标作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手段,促使职工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
我国会展场馆的目标管理,是围绕保障会议展览经营活动进行的,并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会议展览筹备和展出任务。每一场会议或展览就是一个总目标,安排场地、工作进程、场馆保洁、展览设计、会场气氛、制作布置、展台搭建、设备器材、组织观众、财务收支等,都是部门目标和班组目标或个人目标,这些都要定人、定岗、定时、定质、定量、定性,互相配合,明确职责,及时检查,共同完成。明确会展场馆的目标管理是完善科学管理制度,创造性地实现会展场馆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
3.2 会展场馆的计划管理
3.2.1 会展场馆计划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1)会展场馆计划管理的概念
会展场馆计划管理就是根据内外环境条件,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通过对计划的编制、执行、控制,确定会展场馆的经营目标,指导经营业务活动,保证取得良好的效益。计划管理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对计划编制本身的管理;二是实施计划,用计划管理会展场馆。计划管理是一种管理职能,是从提供编制计划依据到计划目标最终实现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职能。
2)会展场馆计划管理的意义
计划管理对会展场馆的经营业务活动具有指导、规范和控制的作用,科学的计划管理是保证会展场馆实现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
①计划管理是会展场馆管理的首要职能。对会展场馆的管理是通过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的。在场馆各管理职能中,决策和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决策和计划为其他管理职能发挥作用提供了目标和纲领。
②计划管理是现代会展场馆管理的客观要求。计划使管理者全面地思考实现目标所需要做的或可能遇到的事情是什么,它能帮助管理人员预测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即使出现一些不能预见的事情,也能做到妥善处理。
计划将帮助管理者选择更加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案。在计划制订过程中能发现、利用更多降低成本、防止浪费、提高利润的机会,避免盲目、杂乱无序的经营管理行为。
计划也有利于控制,因为计划提供了评价下属工作状况和场馆经营实绩的标准。不实行计划管理,实际就是危机管理。
会展场馆的业务部门众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部门、每项工作都有自身的决策目标,客观上要求有一个总目标为各具体部门指明共同努力的方向,要求有一个代表统一意志的纲领来组织、指导、协调各部门的行动,这个目标和纲领就是会展场馆计划。
3.2.2 会展场馆各阶段计划的编制
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会展场馆的任何一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活动,实质上都是执行上述五种职能,并通过这五种职能来实现场馆的工作目标,达到提高场馆两个效益的目的。以下就会展场馆的计划管理进行介绍。
计划是对未来活动方案的一种说明,它说明未来活动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措施、方法和时间。计划管理在整个管理职能中处于首要的地位,它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前提,是管理者对各项工作进行指挥、实行控制的依据和基础。会展场馆的管理同样也要把计划管理放在第一位,其他各项管理都要围绕场馆计划的实现来开展。
在会展场馆实际计划管理过程中,最常使用和制订的计划为:长期计划、年度综合计划和会展活动项目计划,这些计划组成会展场馆的计划体系。
负责周边安全。以及人身财产安全。
一、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市场背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格局;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制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也对文化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布局。文化发展相关政策密集、系统出台,内容涵盖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 ”、创业创新、文化企业扶持、双效统一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与党的会议精神一脉相承。随着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政策红利将继续惠及各方。
2015 年相继有几部重要的政策出台,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等,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当前和未来的关键性指导政策,均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引了新方向、带来了新机遇、指明了新思路。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文化会展业深度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二、会展行业的发展概况
会展业,是指从事会展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包括会展企业、会展场馆、会展组织者等。会展业又可形象的称为会展经济,是各种类型交流会、洽谈会、展览会、博览会的总称。它是利用一定的地域优势、经济特色、资源优势,由政府或社会团体组织,召集供需双方按照事先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专业性的或综合性的、以凯发网站的产品展示、宣传、交易、服务为主体的特色型经济活动。是现代商务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展行业是中国的新兴行业,其在第三产业的价值和地位日益提高。随着中国会展市场的蓬勃发展,会展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在各省市的经济增长所占的比重也日益突出,各省市对会展业的发展也逐渐重视。目前,中国会展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会展设施建设速度加快。
中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基本上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会展中心城市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东部地区展会举办相对集中,七成以上展会聚集在十个会展强省(市),全国四分之三的展会集中在 24 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中心城市优势明显。
现代意义上的会展经济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兴起的。自从经济全球化开始,接轨国际、深入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企业、政府,加强了各类组织寻求全球化合作与交流的愿望,这同时也加速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使会展经济的雨后春笋般兴起。
1、展览行业稳步发展
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5)》,据不完全统计,展览城市中有 74%的城市展览面积增加,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展览重点城市增长更为明显。展览会总体规模继续扩张,但增长步伐明显放缓,“精耕细作”式的发展逐渐成为展览业发展的“新常态”。
2、厅馆规模逐年增长,市场需求量巨大
厅馆类业务涵盖展厅展馆业务。虽然形式多样,但表现方式运用的技术,达到的目的非常类似。无论临时性展厅、长期展厅、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的推进都蕴育着巨大的商机,市场容量非常巨大。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支持博物馆以各种形式参与学校、农村、社区、企业、军营文化建设,使博物馆工作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基本形成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提出总体目标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明显提高,从 40 万人拥有 1 个博物馆发展到 25万人拥有 1 个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比例逐步达到 20%;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的比例达到并稳定在 30%;除基本陈列外,博物馆年举办展览数量达到 3 万个,展示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年观众达到 10 亿人次,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县级博物馆的现代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4 年 4 月 24 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里的数据显示,中国最新的人口数量是 13.6 亿,鉴于目前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我们保守预计到 2020 年中国人口数量达到 14 亿,根据《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每25 万人拥有 1 个博物馆的目标,到 2020 年博物馆数量将增加至 5600 个。
三、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
1 、地域壁垒
每个国家及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意味着在设计的整个进程中,要对主题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需要花大量时间对该领域的专家及学者进行咨询并去实地长时间的调查和学习,在完整、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深刻体现主题内涵和本质的展览或文化创意。
2 、品牌壁垒
行业内企业多以投标方式获取项目,因此在业界立足长远,经营业务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容易获得业主方的青睐,多年的积累加之多年为客户持续解决问题的经验以及良好的品牌效应,进而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行业内品牌壁垒明显。
3 、人才壁垒
展览或文化创意是让人在一个开阔的背景和环境中去体会,需要用启迪、隐喻等方法调动人的情感思维。在挖掘主体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视角,运用恰当方式展示出来。因此,拥有优秀团队人员的企业才能实现从设计到一整套方案的成功实施,从而保证展览或文化创意的良好效果。
四、行业的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
1 、周期性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主要受政府投资预算等政策因素的影响,博物馆、纪念馆、规划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由政府投资主导。政府财政预算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因此行业会受到经济周期性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季节性
会展行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由于受春节假期、寒冷天气以及企业(或政府部门)年度预算开支等因素的影响,第一季度通常是行业的淡季,第二季度开始,行业会逐渐进入整体的旺季;在第四季度,会展单位为了提高来年展馆知名度以及进行相应的新场馆更新升级计划,会加大对会展活动的投入。
3 、区域性
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固定的厅馆以及展览设施相较于不发达地区较为齐全,对应开展的展览展陈次数也多于不发达地区,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因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呈现出不一样的行业发展态势,行业具有区域性。
五、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
上游行业是展柜、道具、雕塑、绘画等展览用品以及整个展览展示系统集成所需的多媒体、影视、信息技术等行业,下游行业为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等厅馆以及非固定的展览展示活动。
上游行业主要是国家政策扶持快速发展的行业,同时是一个开放性竞争的行业,较为充分的竞争态势能为展览展陈提供丰富的产品,展陈技术的提高能提升整体的氛围构建展示,上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充分竞争有利于本行业的发展。下游行业多为政府投资主导的产业,文化产业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行业。随着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支持,下游行业的需求将保持持续性增长。